(相关资料图)
昨日,上海高架上一段“路怒”视频着实是惊到了大家,一辆蓝色SUV猛踩油门、近乎疯狂地追上一辆黄色小型工程车,别、堵,一通“斗气”操作,双双爬上了高架桥的侧边栏杆,摇摇欲坠……
“路怒”至此,令人咋舌!唏嘘之下,是不是该好好“诊诊脉”了?
其实这样的“路怒症”在我们身边并不鲜见,有的交通参与者平时也许温文尔雅,但一进驾驶室、一握方向盘,就从“绵羊”变成了“恶狼”——自己并线、别人不让就怒从心头起;看到前车开得慢,立刻焦躁不安、狂按喇叭;遇到路堵,就马上粗口连天、一点就着……
“路怒症”更多地是来自心理学范畴,顾名思义就是交通参与者带着易怒、愤怒的情绪去驾驶车辆、参与交通。心理学专家更是把“路怒症”归类于阵发型暴怒人格障碍。这种有点长有点拗口的归类,核心特征是其暴发时的猛烈程度往往让人大感意外,包括“路怒症”本人及其周围的观察者、波及者。开篇提到上海的两个驾驶员,“斗气”猛踩油门、别来别去时显然不会想到这必然是两败俱伤的结果。事发后不久,两位驾驶员都被警方控制,等待他们的是法律严惩。此外,不知道他们自己有没有后怕——因为如果高架护栏没有挂住,那么就没有什么如果、只有结果了,高架的高度就摆在那里。
既然“路怒症”是病,那就必须治,且药不能停。关键是药需哪几个方子?
第一个方子得从“路怒症”患者自己这个方向着手——必须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疏导力度。“路怒症”本质上是一种情绪性的“失望””“迁怒”和“罪他”,“路怒症”司机就是希望别人按自己开车的方式进行配合,不可以有任何车辆或其他因素来阻碍他们,这种期待本身就是不切实际和负面的。许多陷入其中的人往往无法自觉,根子在心理常识缺乏、心理素质差或者处于承压状态而无法感知,更谈不上疏解。因此,交通参与者的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很有必要,在驾照获得时或者年检的程序中是否能够增加这方面内容,又或者数字赋能,心理健康云课堂积分等也是有效的手段。总之,可以通过专业的人帮助交通参与者学会感知压力和控制情绪,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认知,改变行为习惯。
第二个方子是宏观调理,加大交通法规宣传和惩戒力度。“路怒症”是一种危害性较大的攻击性驾驶行为,必须加大对类似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甚至可以在媒体上设立“曝光台”,进行“路怒症”行为曝光,让那些把马路当客厅、随意在马路上宣泄不良情绪的人感受到压力和代价,从而学会律人先律己,学会谦逊礼让。交警部门可以通过智能交通系统等技术手段,实现对驾驶行为的记录和分析,及时预防和发现“路怒症”等危险驾驶行为。
第三个方子是用一些看似稀松平常的“药引子”。每天车来车往,道路拥堵有时似乎又是难免之事,如何最大程度地规避“路怒症”,做到高高兴兴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来,一些不费什么力气的小事情似乎也很有效——比如上车前轻轻地闭上眼、深呼吸,或者喝一杯富含B族维生素的蔬菜水果汁等来调节情绪,比如每次出发前都想想是否有东西落下、提前规划今天路线,又比如保持车里面环境的舒适,保持空气的清新,准备些自己喜欢的音乐、放点口香糖等能转移情绪的零食等。
车道不是赛道,冲动更是魔鬼,希望每一个交通参与者都能告别“路怒症”,心宽一尺,路宽一丈!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