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其所包含的独特的卫生资源、深厚的文化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以及重要的生态资源,理应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先锋与助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力量。
中医药已经不只是中国人健康长寿的“秘方”。随着世界范围的中华文化热的持续升温,中医药正在加快走向世界的步伐。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医药何时开始走出国门?中医药文化为何应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先锋?近日,“道中华”就此话题专访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人文学院院长张宗明教授。
记者:有统计说,全球超过三分之一人口接受过中医药的相关治疗,中医药的传播范围已扩大到近200个国家和地区。中医药是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传播海外的?张宗明:中医药在海外传播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两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中医药也开始在丝绸之路沿线传播。魏晋南北朝时期,日本和朝鲜的遣唐使把中医药带回了日本和朝鲜半岛。隋唐时期,中医又相继传入印度、阿拉伯、阿富汗和越南等地。
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开辟,阿拉伯人借此通道将中草药传至亚非欧地区。明代郑和下西洋,据《郑和家谱》记载,郑和率领63号船舶27000余人,其中医官医士180人,还随船携带了大量的中草药及医书。这一时期中医药的海外传播较前代更为频繁和成熟。
明清时期,中西方医学不断交流碰撞,西方学者将许多中医典籍翻译成英语、法语等。民国时期,大量国人侨居海外,成为中医药海外传播的主力军。
记者:在中华文化“走出去”大潮推动下,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步伐也在加快。在您看来,中医药国际化取得了哪些成果?张宗明:近些年来,中医药海外传播范围越来越广,中医药的价值不断得到世界的认可。
中医针灸、太极拳先后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继2011年《黄帝内经》《本草纲目》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之后,被誉为藏医药学“百科全书”的《四部医典》也于今年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2015年,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中医药的科学价值更加为世人瞩目。
截止2016年5月,人参、陈皮、白术、大黄、三七等66种中药材先后经过严格检测论证,进入欧洲药典,为中药在国外被更广泛地接受和使用奠定了基础。
2019年,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建立了以中医药为基础的病证分类体系,标志着中医正式进入世界卫生体系,成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里程碑。
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危急重症领域取得良好成效并收获众多研究成果。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医药的临床优势得到了进一步展示,其科学价值与文化价值得到广泛认同,进一步推动了中医药在世界各国传播发展。
目前,中医药已经传播到了196个国家和地区。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103个会员国认可使用中医针灸,29个设立了传统医学的法律法规,18个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政府间的中医药合作协议已签署86份,每年约有13000多名留学生来华学习中医药知识。
记者:中国传统医药与西方现代医学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中医药受到海外民众的广泛欢迎,它有什么优势与特色?张宗明:中医药显著的临床疗效,是其不断走向世界的“硬实力”。
中医学作为一门医学学科,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
“治未病”是中医独特的疾病防治理念,也是中医健康养生理念的核心,主张预防为主、防重于治。在病前或病较轻时,采取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或发展,避免、减轻疾病的危害,促进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药按照未病养生的预防观念和因异治宜的个性化治疗原则,充分发挥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符合未来健康医学的发展方向。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对更高质量生活的追求,人们的健康理念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自觉从中医药中寻求养生保健的方法。
养生汤剂、养生茶、药膳等频频成为爆款,推拿、针灸、药浴等成为许多国家运动员、健身达人、名人名媛的“黑科技”,太极拳、八段锦等健身气功也成为很多人养生保健的首选。
近代以来,在西方科学的冲击下,中医药学没有消解,而是以“自己的方式”不断发展,成为世界医学发展史上唯一连续发展至今的医学体系,甚至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中医药宝库里蕴藏着诺贝尔奖级的科学问题,这些问题一旦解决,有望带来一场“医学革命乃至科学革命”。越来越多的西方科学家正在把目光投向中医药,希望从中挖出科学宝贝,提炼出科学精华。
记者:正如您所说,中医药文化应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先锋,那么中医药及中医药文化走出国门、飘香海外,其深层原因是什么?张宗明: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是中医药文化走出国门、飘香海外的深层原因。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人文精神与道德规范。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理念,“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的医德伦理,“调和致中”“辨证论治”的思维方式,“治未病”“中医治人”的人本思想,与中华文化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观念一脉相承,同源同根。
中医药兼具科学价值与文化价值,既具有中华文化的特殊性,又具有医学科学的普适性,不仅可以窥见中华文化之奥妙,还能强身健体、防病治病,成为中医药“走出去”的优势所在。
《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6-2017》显示,在海外受访人心中,中餐、中医药、武术是国际上最能代表中国的文化符号。《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20》显示,有30%的海外受访者接触或体验过中医药文化,超过80%的体验者对中医药文化持有好印象。
中医药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是一把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大背景下,日益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先锋与助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力量。
当然,中医药“走出去”也面临中西方文化差异、中医药服务机构规模小且单一、缺乏足够合法化路径等问题,需要我们在中西医文化对话交流平台搭建、中医国际化人才培养、中医药标准化与现代化建设等方面下更大功夫。
中药飘香,守护健康。中医药是中国为人类卫生健康事业提供的一剂良方,也是促进人与人、国与国相互理解与交流的一座桥梁。
【以上内容为专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受访者简介:
监制 | 杨新华
统筹 | 康坤全 刘佳
责编 | 刘娴
审核 | 蓝希峰
采写 | 刘渝西
制作 | 胡琪
关键词: